达摩祖师画像,达摩祖师生平引见

时间:2024-04-13 21:40:04 浏览:503

一、达摩祖师生平引见

达摩祖师画像,达摩祖师生平引见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英文:Bodhidharma、又称:菩提达磨),意译为觉法。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婆罗门族,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巨匠。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离开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四处以禅法教人。听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修建的精巧,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浅笑,迦叶会意,被以为是禅宗的末尾。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言语和文字只是描画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看法一个,但是却知晓佛经的缘由。只需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鼎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怒放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先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达摩典故历史传达历史上还传达上去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众所周知、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先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思念之情。达摩东来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徒弟讨教说:“我失掉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达摩遵照师父的吩咐,预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披荆斩棘,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困难迂回,离开了中国。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萧衍立刻派使臣把达摩接到京都,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初见梁武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主张自我摆脱。他很自傲地讯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真实的功德。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议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武帝不能了解,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动的中央,于是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入魏。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传达。以后,它便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了。关于神光时神光于伊洛披览群书,以旷达闻,慕师之高风,断臂求法,师感其精诚,遂传安心发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经九载,欲归西方,嘱慧可一宗之秘奥,授袈裟及楞伽经四卷。未久即入寂,葬于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云度葱岭时,适逢达磨携只履归西方。师之终身颇富传奇,亦难辨其真伪。师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528)、梁大同元年(535)或二年等异说。又梁武帝尊称师为“圣胄巨匠”;唐代宗赐“圆觉巨匠”之谥号,塔名空观。一苇渡江竹林找抵达摩“一苇渡江”石刻这块“达摩画像石碑”是明代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所刻的,在碑上,达摩络腮圆眼,拱手站立在渡江芦苇上。在画像左侧篆刻着“大明弘治四年辛亥岁三月季春定山释子八十翁……”字样的文字。“这块石碑是1491年由80岁的临济宗三十二世住持高僧手绘的,主要描画的就是达摩当年渡江的故事!”担任恢复和复建南京定山寺的智光法师回想,在《梁史》和浦口中央志书中,都曾经记载过达摩在定山寺寓居的故事。此次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开掘出定山寺遗址,加上这块明代石刻的印证,“我们可以确认,这里就是1500年前达摩的真正驻锡(寓居)地。”一苇渡江的另一种说法关于一苇渡江还有一种说法是达摩和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深感悔恨,得知达摩离去的音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逐。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至今,人们仍把幕府山的这座山峰叫做夹骡峰,把山北麓达摩休息过的山洞称为达摩洞。昔日长芦禅寺内的一苇堂,就是为纪念达摩渡江后参拜长芦寺而建的。达摩“一苇渡江”后,在江北长芦寺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禅院驻锡,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达摩岩”、“宴坐石”、达摩画像碑等遗址。其中,达摩画像碑为国际最早的达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师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为禅宗重要丛林,被誉为“达摩第一道场”。少林禅缘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抵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隆,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如今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图像碑。古人有诗赞日:路行跨水复逢着,独自凄凄暗渡江。日下不幸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有道育、达摩画像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觉得他们真诚,教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人世。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开展,达摩逐渐成为传说式的人物。首先是传说达摩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的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傲地讯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真实的功德。’武帝不能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其它传说遇毒而逝达摩晚年的事迹,各传都未明白记载。先人传说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但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嵚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达摩到中国,正是事先的北魏时期。有一名国师菩提流支,很妒忌达摩,屡次加害都没有成功。他叫人在达摩的饭菜里下毒,达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误。吃完后就从口中吐出一条毒蛇来。直到有一天,达摩祖师曾经确立慧可为佛法的承袭人,他才决议圆寂。只履西归就在菩提流支第七次下毒害达摩,达摩才被毒死。他的弟子们将他用棺木安葬了。也就在这一天,北魏的一个去西域的使臣宋云,走到葱岭一带,遇抵达摩祖师,还与他问话:“巨匠,您将法传给谁了?”达摩祖师说:“你以后会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又脱下自己的一只鞋给宋云说:“你快点回去吧,你们的国王明天会死去。”宋云回来后谈起此事,不置信达摩已死。于是众人翻开棺木一看,外面只要一只鞋子。有人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分曾经有一百五十岁。葬身之处空相寺空相寺是佛教初祖达摩巨匠弘汉葬身之处,近年来常有中外僧人接踵来此寻根问祖。新鲜的空相寺过去是佛门圣地,如今依然是绚烂的文明圣地。据清朝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陕州时,就修建了空厢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门圣地。空相寺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而知名天下。据史籍记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众僧徒悲痛之极,依佛礼将初祖巨匠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身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巨匠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巨匠创立禅宗的纪念。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前往途中,遇见达摩巨匠杖挑只履西归,立刻报于皇帝。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巨匠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广州圣迹广州市上下九古为珠江码头,现为繁华步行商业街。其中华林正街内有一小块“达摩祖师西来登岸处”石碑,并建有千年古刹“华林寺”(初名“西来庵”),相传为达摩所建。寺内的石塔中藏有21颗释迦佛的真身舍利。光孝寺内有达摩“洗钵泉”,俗称“达摩井”。南京胜迹南京雨花台的高座寺,相传为达摩祖师在此听掌管神光讲法,摇头不以为然,神光惊讶,后跟随至少室山,雪中缀臂求法,终成禅宗二祖慧可。南京长江边上的幕府山下有达摩洞,相传既达摩从此处“一苇渡江”处;江北六合的长芦镇有“长芦寺”遗址,为纪念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所建,历朝历代屡废屡建,现正异地复建中;江北浦口有定山寺遗址,为达摩一苇渡江后的第一个驻锡的寺院,有“达摩岩”等遗址,作为禅宗祖庭比少林寺还要早。该寺现正在重建中。编辑本段后世评价据敦煌出土资料,古来作为达摩学说而传的许多著作之中,只要‘二入四行说’似乎是达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净觉《楞伽师资记》的〈达摩传〉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达摩弟子昙林记载而传出。据昙林的序文说,他把达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为《达摩论》;而达摩为坐禅众撰《释楞伽要义》一卷,亦名为《达摩论》。这两论文理圆净,事先盛行很广。达摩图如今普通作为达摩学说的有《少室六门集》上下二卷,即︰〈心经颂〉、〈破相论〉(一名〈观心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六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意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一名《大乘法论》)等,以及朝鲜梵鱼寺所刻《禅门摄要》上下二卷,日本·铃木大拙校刊《少室逸书》所收关于达摩诸论文。这些著作内容大致都差不多。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是以‘壁观’法门为中心。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载(大正48·403c)︰‘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所谓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属于教的实际思索,行入是属于实际,即禅法的实际和实际相结合的教义。理入和行入的称号,见于北凉所译《金刚三昧经》〈入实践品〉第五。但《金刚三昧经》说的理入是‘觉观’,而‘壁观’是达摩传出的共同禅法。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习禅篇〉末对达摩禅法的评价说(大正 50·596c)︰‘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壁观禅法的特点在于‘藉教悟宗’,即启示信仰时不离圣教的规范,构成信仰以后教人‘不随于文教’,即不再仰仗身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为主,行入为助。后世佛教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达摩禅法的标志,因它直以究明佛心为参禅的最后目的,所以又称禅宗为‘佛心宗’。又有人因达摩专以《楞伽经》授人以为参禅印证,因此称它为‘楞伽宗’。达摩洞达摩的师承已无可考,先人为追溯传统遂有种种说法。《楞伽师资记》推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菩提达摩为二世,下以神秀为七世。神会坚持南宗为正统,一定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主张自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是一脉相承的。吉迦夜、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说法。唐·智炬《宝林传》(成于801年)以印度自迦叶传至师子比丘为二十四世,继以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世。此说为五代南唐泉州静、筠二师所集《祖堂集》(成于952年)、永明延寿《宗镜录》(成于957年)所承袭,又为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成于1004年)和契嵩《传法正宗记》(成于1061年)所依用,后来即成为禅宗的正统说。达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昙林等。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一同亲事达摩四、五年,是达摩最后及门弟子之一。他从达摩学了禅法,专重团体内心修持而少对人讲说。他的事迹已不明,只要《景德传灯录》卷三等记达摩临终时自许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总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传说,可以想见其禅学水平之一斑。达摩弟子弟子僧副僧副,俗姓王,太原祁县人,是达摩剃度的弟子。南齐·建武(494~497)年间住钟达摩面壁图轴山(今南京)定林下寺。他忻慕岷岭峨眉的胜景,趁萧渊藻出镇蜀部(今四川)时随从入蜀,因此使禅法盛行四川。后来又回金陵(今南京),普通五年(524)寂于金陵开善寺,年六十一岁。昙林自称是达摩的弟子,曾记载过达摩的‘二入四行说’。〈慧可传〉中称他为林法师。北魏·永平元年至东魏·武定元年(508~543)之间,他在洛阳和邺都参与译经事业,在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瞿昙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译场任笔受,是事先参与译经的重要人物。他博学善讲,在邺都常讲《胜鬘经》。周武灭法时期,他与慧可共同护持经典,被砍掉一臂,人称‘无臂林’。昙林早年虽曾亲近达摩,但他以禅法与义学偏重,因尔后世所传达摩临终对在侧弟子们区分印可得皮、肉、骨、髓的说法,没有提及昙林。昙林在传承达摩禅法上所记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于中国禅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业绩。神光断臂求法相传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听说达摩巨匠住在少林寺,于是前往拜谒。达摩面壁端坐,模棱两可。神光没有气馁。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无不历尽困难险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当自勉励!”时置寒冬腊月,纷繁扬扬飘起漫天大雪。夜幕来临,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动,天明积雪已没过他的双膝。达摩这时才启齿问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泪流满面说道:“只愿和尚慈善,为我传道。”达摩担忧神光只是一时激动,难以耐久,略有踌躇。神黑暗白达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达摩于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边,并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内的立雪亭,便是为纪念慧可断臂求法的事迹而建。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后禅宗在东土的第二代祖师,自此,禅宗在中国有了传法世系。

二、有关达摩祖师画像的对联

——这副对联长篇大论地叙说了达摩祖师从印度东来,一苇渡江,以及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事迹。该联以为禅宗的“妙理”悟到了“三乘”,即体会到了三种修持途径: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佛家的修持途径好比所乘的三种车。“三乘”中只要“菩萨乘”才干普度众生,其他的“缘觉乘”和“声闻乘”只能自度。达摩禅宗却把“三乘”都悟到了。

标签:

达摩祖师画像,达摩祖师生平引见推荐新闻

天下足球

更多

篮球公园

更多